杨会长发言谈当代中国的“秩序观”

首页    信息交流    杨会长发言谈当代中国的“秩序观”

 

   6月23日,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会长杨洁勉出席《中国共产党的全球秩序与全球治理观念变迁》课题组(建党100周年研究系列重点项目)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时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球秩序与全球治理观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试论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时代特征”的主题发言。

 

附:

试论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时代特征

(杨洁勉会长发言要点)

 

   就“秩序”而言,当代中国政治语汇中基本上常用“国际秩序”,但它包括学术概念上的“国际秩序”、“世界秩序”和“全球秩序”,因此这里的“国际秩序”是前述三者的通称。

   一、当代“国际秩序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从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和命题的历史进步和时代需要出发思考和谋划国际秩序问题,经历了从比较强调通过斗争实现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到更加强调建设性和全面性的发展。“建设性”主要指中国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尤其是全球治理建设,“全面性”则强调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得益者、贡献者和改革者。

   二、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基础是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丰富实践。近十年来,中国对广义上的“国际秩序”(它还包括“国际体系”和“地区体系”)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在全球经贸秩序、金融治理、生态环境、发展议程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既检验了以往的理论,也在总结和探索新的理论。同样,2008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全球秩序上面临越来越多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困扰于有序的目标、失序的现实和无序的前景。如果以2017年为界,中国在此之前利用多边平台和主场外交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之后则是面对美国为首的挑战的阶段性困难。但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中国不畏惧挑战,正在迎难而上。

   三、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其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是中国在“强起来”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视野和气派,强调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国际秩序观”与上述“三观”相辅相成,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南和必须遵循。

   其二,坚持兼容并蓄和吸收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中国肯定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等。而且,中国所提倡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得到国际上日益增加的响应和认同。其三,坚持实事求是和尊重现实。中国面对“大而不强”和“将强未强”等过渡性国情和日益复杂的世情时具有清醒的认识,反复强调“底线思维”和“多向挑战”,特别要防止犯颠覆性错误,这些对于“强起来”时期中国外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当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超越西方的权势论和强调公平正义合理。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的进步性,中华民族历史提倡“天下为公”,当代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在集其大成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其一,强调要共商共建共享国际秩序。中国强调:“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中国在尊重联合国的核心权威、强调二十国集团主要经济平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业领域作用等都是身体力行的,在自己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新发展银行等也是言行一致的

   其二,强调国际秩序要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一再强调: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其三,强调国际秩序要尊重和照顾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话语权、代表权、议题设置权和规制权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值此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转型的关键时刻,履行这一庄严承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2020年6月28日 10:01